Wednesday, December 2, 2015

佢大個仔千祈唔好畀佢做大戲

這句話並不陌生。我沒想過要做戲,小時侯倒是想過要當漫畫家。父母就只會說:「千祈唔好去畫畫,冇錢塗,實餓死。」一點鼓勵都沒有。出來上社會大學後去學攝影當業餘愛好,自己掏腰包買器材都被罵了個狗血淋頭。我沒偷又沒搶,家用照給從不拖欠,誰也奈何不了。後來參賽也幸運的得過兩個大獎,上了報紙,還有獎金可拿,終於都堵住兩人的嘴。沒有當初的堅持就成不了現在的我。不說了。


英培安的《戲服》是一部取材本地凋零沒落的方言戲曲,時間跨度從30年代至今的長篇小說;書寫了歷史和生命的印記。

小說中用了大量的粵語對白,亦即係廣東話,讓我倍感親切,但对不了解廣東話的讀者在閱讀上可能就有點障碍了。為了方便不了解廣東話的讀者,出版社的編輯還特地在小說後面做了個簡易的廣東話與普通話的對照表,可我覺得對於那些對廣東話完全沒概念的讀者來說還是困難了點,不過也廖勝於無。幸好書裡不時都有備注。



故事簡介
梁炳宏與德仔十五歲時一起離開廣東鄉下到新加坡。三十年代的新加坡,粵劇非常蓬勃,德仔因為得到一位粵劇老倌的賞識收為徒弟,後來成了名老倌。梁炳宏也喜歡演戲,因為怕吃苦,沒入戲班,德仔成名後一直耿耿於懷,於是把自己的夢想寄託在孫兒梁劍秋身上,培養他成戲迷。劍秋沉迷粵劇無心讀書,中學未讀完即參加戲班,由於長相俊美,很快就在劇壇嶄露頭角。六十年代中,粵劇在新加坡已經開始沒落,所以劍秋在舞臺上的鋒芒只是曇花一現,鬱鬱不得志的他離家出走後,不知所終。

小說通過現實與回憶的交錯敘事,展開梁家三代人不同的命運。故事從三十年代開始直到現在,歷時八十餘年,展現了新加坡不同時代的社會政治風貌。


睇完一直諗住去飲返杯口羔呸烏嘆下先。 ^_^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