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1, 2011

本地书店业的境况

上星期六的早报报道了这几个月就有三家书店相继结束营业,令人不胜唏嘘。本地品牌叶壹堂在怡丰城的去留亦叫人胆心。


● 莫美颜 报道

  自美国连锁书店博德斯在8月退出本地市场后,这个月又有三家书局相继结束营业。这些书局在本地市场都占有一席之地,当中包括经营了38年的万里书局。租约即将到期的本地知名品牌叶壹堂,动向也受关注。

  为何有些书店做不下去? 业者对本地书店业前景有什么看法?

  最近几个月不断传出书局结束营业的消息,前几天,在市场立足了38年,位于黄金大厦的万里书局也画上句号,正式走入历史,这是本月第三家宣布退出市场的书局之一。

  万里书局结束营业的最后几天,记者特地前往采访。只见书局贴上送书和倾销折扣字样。大赠送的是文艺、政治、哲学、工商管理、保健、旅游等书籍。老板颜乐祥还把一整批中医药书籍捐赠给中华医院图书馆。大减价的书籍则是风水、命理类书籍。

  结束营业存货问题得解决。颜乐祥说:“把书刊当废纸卖给旧纸商一公斤只卖得9分钱,店内约有两公吨重的书刊,也只卖得180元,不如把书送给爱书的人,至于风水、命理类书籍因为还有市场价值,就决定以大减价的形式清货。”

搞出版也做零售

  成立于1973年的万里书局是一家华文书局。它的前身是万里文化企业公司。颜乐祥于1968年高中毕业后,秉着对文艺的爱好与几名志同道合者,合力开设万里文化企业公司搞杂志和书刊出版。起初出版普及读物,后期则出版以高级知识分子为对象的书刊。

  那时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万里的华文出版业正好填补了华文书籍的真空状态,业务一片欣欣向荣。颜乐祥说,一些销路好的书籍3000本不够卖,不到一年就可以再版3000本,而且还卖到马来西亚去。

  万里的出版物还一度在本地文艺界引起很大的反响。李向的《苍蝇集》是一部鞭挞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杂文集,1972年由万里出版,在文艺界引起广泛的论战,书本卖了4500本,后来还有《批评苍蝇集》的面市。

眼看华文出版业景象一片大好,1973年万里文化企业公司同仁决定开办万里书局,既做出版也做零售。颜乐祥说:“一来可为我们的出版物增辟一个零售点,二来也有一个可以跟作者和读者直接交流的地方。”
  好景不常,华文出版业在90年代开始走下坡。90年代初出版的《原甸三十年集》,印刷了1000本,却销不到一半,结果血本无归。之后万里再没出版任何书籍。这次的惨痛经验让颜乐祥感觉到华文文艺读物的销路已大不如前,决定乘搭时代潮流的顺风车,把万里书局转型为销售风水、命理和易学书籍的书店。经过多年的努力,万里书局成了新加坡最大最专业的易学书店,收集的易学书籍非常丰富,台湾、香港的易学书籍应有尽有。此外,各种罗盘,占卜用具一应俱全,还不时举办讲座,成了同道的一个据点。

  但颜乐祥不以此为荣,并说90年代的大转型是一种无何奈何的抉择。他说:“当时许多存货都成了卖不出去的死货,自己预测文艺事业已无法赚取足够的生活所需,儿女都还在求学,就这样做了一件到现在想起来还感到后悔的事情。”原来在颜乐祥看来,风水、命理和易学都包含浓厚的迷信色彩,把书局转向这方面发展,让他觉得违背了自己的意愿,至今还耿耿于怀。

年轻人上网买书

  撇开风水、命理与易学,颜乐祥认为,如今书店业道路难行。

  颜乐祥说,万里的生意自三年前开始就一天不如一天。现在是“e”时代,年轻人都不喜欢有实感的书籍阅读,他们喜欢上网查找所需要的资料,即使想买书的也喜欢网购。在这样的大气候冲击下,书店里就出现了只翻不买的读者,他们到书店来翻看想买的书,确实喜欢就上网购买。“我们不可能为他们提供免费服务,因为我们还需要付租金和工资,当我们无法得到应有的回报时,关门便成了唯一的选择。及时止血,就不会面对亏损。”

  4年前颜乐祥已转售万里书局所属的产业,现在他是租户,但租金却不断提高,使他疲于应付。

  再者,新加坡不是许多书刊的原产地,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才是华文书籍的传统来源地。颜乐祥说:“我们从原产地入口书籍,运输费加上消费税,销售成本就比原产地多了两成,大家都知道到原产地购买较便宜,我们的生意当然受影响。”

  颜乐祥说,本地出版业萧条,没有良好的读书和写作风气,也是造成书店业难生存的原因。

  颜乐祥坦言,华文书局不是完全没得做,风水、命理、易学、宗教这一块仍然有利可图,保健和中医药书籍的销路也还可以,“只是想到存货问题就头大,我今年已65岁了,还是趁健康还行的时候把存货处理掉的好,这样才不会拖累家人。”

科技压倒工具书书店

  英文书局金文泰书店也在今天结束营业。这家位于金文泰中心的书店是金文泰居民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学生及西部一带的工院生所熟悉的书店,它也是本地少数专为大专学生提供工具书的书店。

  据本报早前报道,这家经营了35年的老书店是因为抵挡不了时代洪流而选择停业的。在科技发达,学生对教科书的依赖日渐减少的情况下,书店近年的生意每况愈下。书店负责人陈桂枝说,这是个改变不了的大环境趋势,只能坦然面对。

  另一家在本月份停业的书局是Computer Book Center。1980年代福南中心转型为电脑科技中心前,中心里就有一家科技与电脑书籍专卖店,它就是Computer Book Center。这家书局以拥有两万多种科技与电脑英文书籍著称,几乎没有一个电脑科技迷不知晓,没想它也撑不下去而关门大吉,只保留网购服务。

  记者尝试联络该书店负责人不果,不过据一名知情的行内人士说,该书店结束营业与高昂的租金有关。店主觉得每个月做牛做马都只为租金而忙碌,根本无利可图。

  其实,除了万里书局、金文泰书店和Computer Book Center,到目前为止今年停业的书局还有博德斯(Borders),而设在ION乌节楼上的大众书局,其中文部也已缩水,现在只卖儿童书。显然这一波的书店业关门风潮,中英文书店都受到冲击。

  今年2月,美国第二大连锁书店集团博德斯宣布清盘。8月间本地的博德斯因没按时缴付8月份的租金,位于会德丰广场(Wheelock Place)的旗舰店因此被业主收回,9月,设在百汇广场的博德斯也关上大门,这意味着博德斯已全面撤出本地市场。

  博德斯是在1997年落户我国,在会德丰广场开设了第一家分行,当时该分行的面积仅次于纽约分行,可见该集团对我国市场信心十足。博德斯的出现有如平地一声雷,开门营业以来每天都挤满爱书之人,而过去13年,博德斯一直是会德丰广场的主要租户,因此博德斯打退堂鼓叫人不胜唏嘘。

叶壹堂是否续约?

  本地品牌叶壹堂(Page One)在怡丰城的租约明年到期后的去留也叫人关心。

以销售艺术设计类书籍起家的叶壹堂,现在是一家综合型书局,除10%到15%的艺术书籍,八成以上为其他门类的书籍。除英文书籍,近年也致力于开拓华文书籍市场。
  叶壹堂总裁陈家强28年前在百汇广场开设第一家叶壹堂,六年后结束营业转战海外,2006年衣锦还乡在怡丰城再设叶壹堂。

  这些年来叶壹堂在海外发展得很不错,在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都设有分店,接下来还会在北京多开两家分行。陈家强说:“哪里有机会就到哪里发展。”

  陈家强说:“中国是个高速发展的国家,人民的期望和求知欲都很高,是个很有发展潜能的市场。再看香港,那里的租金不会比新加坡便宜,但那里的商业活动非常蓬勃,比如尖沙咀,那里的名店包括书局总是排着长长的人龙,这就是商机!”

每年亏损60万到80万元

  早前陈家强曾向本地一家英文报章透露,怡丰城叶壹堂自营业以来,每年都蒙受60万到80万元的亏损。

  陈家强说,新加坡叶壹堂的生意没海外分行好,但也不是那么糟糕。叶壹堂每年书籍的销售都可取得单位数增长,但高昂的租金却减少了书局的利润。

  他说,不断上涨的租金使书店业越来越难做,业者根本难与其他零售业者竞争。他认为,近年来兴起的网购和电子书虽然对书局生意有所影响,但其冲击还是没租金大。

  陈家强回忆说,二三十年前的乌节路处处是书局,他反问:“现在这些书局去了哪里?为什么会这样?”这的确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书局生意难做的原因很多,有说其中一个原因是本地读书风气不盛所致,陈家强有不同看法。他说:“书局里总是满满的人,公共图书馆也一样,而数据也显示我国人民并没放弃阅读。”

统计局最新的数据显示,本地书籍、报章和文具的零售数量,从2007年的6亿560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7亿6500万元,增长了近17%。
  陈家强说,书店业的不景气除了租金,人口和旅客人数不够多也是原因。

  怡丰城叶壹堂的租约原本下个月到期,现在已延长至明年3月,目前新租约还在商议中。陈家强说,叶壹堂的去留应该能在这两个月内定夺。

本地书店业真的翻到最后一页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