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報副刊刊了以下又一篇猶關电子书 Vs 纸本书的文章。作者为赵琬仪。
阅读风格的消费
如果用时装的生产概念来解释阅读品的生产,电子书无疑是得来容易,遗弃更易的大众化时装。
一个新的阅读时代正在进行。
你是否已经拥有了ipad或Kindle,或两样都有。
美国网上书店Amazon最新透露的电子书销售数据再次使人想象印刷书籍时代将近尾声的阅读风景。
Amazon称,Kindle电子书比硬皮书畅销。过去三个月,它每售出100本硬皮书,便售出143台Kindle。近一个月,数字继续攀高,每售出100本硬皮书,售出的Kindle则达180台。Amazon的创办人Jeff Bezos认为电子书的发展已达濒临点,近月的畅销作品,售出的著作电子版高达50万本,似乎说明了电子书的读者人数已增长到一定的普遍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所举例的作品,例如《暮城之光》(Twilight)系列属于青少年或年轻人的读物。
电子书吸引的是哪一类的读者?或者哪一类的阅读适合使用电子书?
如果用时装的生产概念来解释阅读品的生产,电子书无疑是得来容易,遗弃更易的大众化时装。对于买得起最新的电子玩意的科技拥趸,一本数码书少过两元美金,而且没有重量,不占地方,购买下载不太难决定。
但是对于从小到大便养成了自成一格的阅读习惯的读者,有些阅读需要质感和重量,阅读经验才完整。线装书vs骑书钉装订,硬皮书vs口袋书,捧在手里,列进书架上,带来不同程度的实在感。
有些深深喜爱的作品,你是会买两个版本,平装的外带(随时可能丢失),精装的充实书架(个人阅读圣殿的收藏)。就像迷上的时装设计师,你会追捧他的主线,也会消费他的副线,甚至他和XXX跨界的限时发售。
一个希望作品传世的作者,会希望自己的作品什么版本皆备,电子版畅销,在目前反映了读者群消费科技的条件,到了大多数人阅读电子书的时代,那才真正反映了作品的大众市场。至于精装版本的受欢迎程度,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作品蕴含的手工价值,显示了作者在历史悠长的书坛所占据的地位。
热衷于消费阅读的书迷不会愿意见到印刷书籍死亡。书商也不见得乐意。英国报章“The Guardian”报道,针对Amazon提供的电子书销售数据,书商认为电子书虽然畅销,但是再怎么好卖,营业额还是不及传统的印刷版本。另一方面,硬皮书的销量在美国仍在增长,今年便增长了22%。
在电子书真的能赚大钱之前,一般书商不会全情投入在推销电子书的功夫上,传统出版仍是拼业绩的主战场。
撇开阅读的喜好不说,电子书真正的优势在于轻便。所以不难想象,做学问的研究人员乐见所有研究资料都数码化,篇目一目了然,找起来省事,随身携带毫不费力。
而像我这样的读者,出门得带本书,消磨等待时间;旅行至少带三本书,一本小说,一本散文,一本旅游指南。带一个ipad,三合一,甚至十合一都不成问题。但是回到问题的最根本,8G和20G的ipod的分别在于容量,在旅途上,时间只有这么多,50首歌已经能够娱乐你,也就不需要5000首歌的容量。阅读同理,贵精不贵滥,两个星期的旅行,最多能读完两本小说,一本散文,带着上百个选择的电子书,还要浪费时间搜索,十分无聊。
还有,电子书少了悦目的封面,芳香的纸张,有温度的质量。无色无味的玩意,吸引人之处来自它的实用性。而有些阅读,它的价值非实用二字可包含。捧着电子书和捧着一本paperpack,在公园阅读、小睡、等上火车;送给需要阅读慰藉的朋友;在晚上熄灯前,把书放在案头,明晚继续。
两组画面,在追捧手感幸福的现代生活,选择清晰可辩。
后面这一句正正切中了重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