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21, 2009

書皮學

梁文道話齋:
“以貌取人,英文的說法叫做憑封面判斷一本書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無論中西,都不是值得鼓勵的行為。但是人非聖賢,有誰不好美貌呢?再說,要是不從封面判斷書的好壞,不憑封面去吸引客人在書海之中拿起一本書,封面又有何用處?” 
“在古騰堡印刷術發明之後(15世紀中葉)很長一段的日子裏,洋書是沒有封面的,甚至不裝釘,就是一堆紙零零散散地送到書店去。那時候書還不多,顧客上門都早有目標,知道有什麼新出版,也知道自己要什麼。客人們挑好了書,再選封面材料,或者牛皮,或者羊皮,連上頭印的字款也隨自己喜好,叫書店師傅替你完成裝書的最後手續,結果就是你的私家藏書了。那是買書不靠封面的年代,如今每日推出市面的新書數以萬計,還有那家書店能夠擔起這種手工作坊的細活?還有誰能不憑封面判斷一本書呢?” 

確是有理。我本人就經常衝著一本書的裝幀設計而買書。尤其現世是書籍出版量供過於求的時代,要從那浩大的書海裡找到一本書而不被掩死已非易事,靠的是平時多練“四兩撥千金”絕世武功。

憑著書皮慢慢的就催生了書皮學。何為書皮學呢?以貌取書只不過是這門學問的幼稚園階段,它真正的內涵是讓人單靠書皮就讀懂了一本書。發展至今時今日,拜互聯網的誕生,今天治書皮學的便容易(或隨機?)得多了。例如“亞馬遜”網上書店,上面起碼有一半以上的書可以讓人飽覽封面封底。看完這最表層的,你還可以翻看目錄,要是在目錄遇上有趣的關鍵字,你更能鍵入那個詞,搜索有它出現的頁數,速讀幾頁。原本是吸引人買書的技術,落在聰明的書皮學行家手中,便成為讀通一本書的利器了。

所以才會有越來越多人可以駕輕就熟的去談一些他們根本沒看過的書吧。這包括教授級數的人唷。不信,請讀一讀皮爾·巴亞爾 Pierre Bayard 的《如何談論你還沒讀過的書》。作著在書裡亦提出,現在其實沒有什麼人是真正為了獲得快樂而讀書的,去啃《尤利西斯》和《追憶似水年華》的人往往是迫于社會對閱讀的崇尚,覺得“不讀不行”。因此,我們與圖書的關係必然會有一個轉變。(嘿,我可真的有讀此書的英文版的。)今年初臺灣已出了中文版,但書名卻改為《不用读完一本书》-- 一個不甚貼切,意思有点兒誤導或者狭隘的名字。



去年英國畢業於牛津大學的英國作家亨利.希欽斯也出版了《如何真正談論你還沒讀過的書》 How To Really Talk About Books You Haven't Rea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