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17, 2010

走进书店

这是今日联合早报副刊一篇关于书店Vs电子书的短文。作者为林仁余。


莎士比亚书店是关于书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呀,书店如果不只是买书的地方,电子书流行起来又怕它什么呢。

  电子书流行起来,我本来就爱玩电子小玩意儿,当然也想要,只是mp3里收了好些有声书没听,如果有了电子书,该是同病相怜吧。

  家里还有好些没读完的书,现在上书局不得不节制,反而少了快读的压力,这本那本读一读翻一翻,随时放下拿起。书少买了,书局却还是照逛。谈起电子阅读的威胁,除了纸本书籍的命运令人担忧,冲击更早更大的应该是书局。不管怎么样,纸本书一定会存在,可是买书的人少了,书店作为一门生意,尤其是大卖场式的营业模式很快得经受考验。城里一家大书店不知道怎么的,最近场面不再意气风发,每次走过时,难免担心它是不是就快走人了?

  10年前的好莱坞电影“You've Got Mail”,以邻里的性格小书店被连锁大书店吞食作为爱情故事的背景。Meg Ryan饰演的女主角继承母亲经营了几十年的温馨书店,以前那是街坊生活里不可缺少的小店,可是当隔街来了大型连锁书店,小店的生意就岌岌可危。才不过10出年光景,现在如果翻拍,非得张罗新情节不可,演连锁书店老板的Tom Hanks肯定风流倜傥不起来,哪还有时间写电邮泡妞,因为现在轮到他的大卖场式的书店面临危机。

  当时看“You've Got Mail”没有特别受感动的原因之一,是女主角的那家小书店并不吸引人,看来只是搭起来的场景。侯孝贤的日语电影 《咖啡时光》里也有一家旧书店,着墨不多,可是镜头里它总是浸在玻璃窗户透进来的阳光中,明静又温暖,一看就想踏进去。常上书店的人都知道,逛书店不纯粹只是买书的行为而已。电影“Before Sunset”开场的那家书局也一样,四壁书架满满的书,空间不大,作家新书推荐会,只能坐十来个人,女主角迟到,就站着听。男主角说着说着,一抬头,几年失去音讯的女朋友就站在那些老老旧旧的书本前。画面上这书店,嗅不出有布景的味道,应该是真有这地方。互联网无远弗届,花了一些时间,果然找到这书店的地址,原来是巴黎著名的莎士比亚书店。

  “到了巴黎,最想去的地方不是埃菲尔铁塔,不是圣母院和罗浮宫,而是莎士比亚书店。”人家这么说或许不夸张,它之所以让一些人有朝圣的冲动,是因为1920年代至1940年代的那家原版的莎士比亚书店。海明威在《流动的飨宴》里写到这家传奇的书店:“那时候我没有钱买书,只好到莎士比亚的租借图书馆里借书。……在那条寒风凛冽的街道上,这是个温暖舒适的好去处:冬天升起一座大火炉,屋内桌上节架上堆满了书。……我第一次去书店时很羞怯,因为没有足够的钱加入租借图书馆。她(女店主)跟我说,我可以等有钱时再交保证金,且帮我填了一张卡,说我想借几本书就可以借几本书。”莎士比亚书店除了是许多作家常去的地方,最著名的是为乔艾斯出版了《尤利西斯》而青史留了名。

  有人说,莎士比亚书店是关于书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呀,书店如果不只是买书的地方,电子书流行起来又怕它什么呢。


可不是吗?买纸本书的人无可避免的会越来越少,但书与书店是不会消失的。其有其存在价值,就看你如何去经营了。


“You've Got Mail” 里名为 The Shop Around The Corner 的小书店便是现实中的 惊奇书店 Books of Wonder。位于纽约下城的惊奇书店是全美极其知名的儿童书店兼出版社,里面除了一般的儿童书之外,还有值得收藏的绝版老书 。



至於《咖啡时光》里的旧书店則是在日本東京出名神保町古書街,以买卖映画演剧戏曲相关的専門古書店矢口書店 トップ

莎士比亚书店就不用我多介紹了。當年去巴黎也特意去朝圣了一番。很喜歡那有點雜亂無章絕不造作的店面。二樓那間超小號的打字室就讓人印象深刻。可惜書價並不便宜,盤川羞澀不敢亂花錢,只好要了本定價5歐元(都要10多新幣)的小書並蓋了書店的名章作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