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28, 2010

吴韦材的光

喜欢这一段 :

人生没得算。也因此无谓盲赶。年年岁末,人究竟用什么来衡量自己卖出去的和收回来的?


全文如下 :

只是随意想到。那些想出“时光”、“光阴”、“光景”等词句的人,或真的就曾经凝神定定地凝视过某个光源。而且准是凝视良久,那样才能看到时间如何缓缓在光线里弥漫散开——或又如何缓缓凝聚的状态。

  啊没事,不属危险动作。无妨试试。

  要试小孩有没悟性,带他们到个有烛光或有弱小光源的地方,将四处亮度逐渐调低,看有哪些小孩会默默凝视光源。

  这是个浮一大白的实验。有些人就算在心如白纸的幼小年纪,就已有能力感觉到自己内里某处有个心灵所在——他或许啥都还不明白,但心里有处地方极其敏感。

  这举动很傻?怎会呢?人生不就是不断收集各类体会吗?凝视一个光源,少年时我就常这么做。中学露营,夜里我就爱坐在沙滩的营火旁傻傻的看。啊灯泡,我也一样爱看。

  记得旧时祖父店铺楼梯上那盏灯,为省电,至多5火,我也常坐在那里眼定定地看。年纪小,没心机,就是想看灯泡里干吗会亮起来?里头怎会如此热闹?边看边脑袋里就浮叠许多幻想。也有人说,这样傻傻盯住一个光源,尤其把心思看进光的最亮点上,会很容易进入催眠状态。呵呵,难怪旧时情人拍拖都去看月亮。但看月亮我总觉得有点远了,除非到太平洋上的瞭望台观看,不然看月亮这事,颈椎太久会累,散光太深不宜。我倒喜欢靠近一点的,因为看光源之际,是要跟这个光源沟通的。比如围栏外的停车场街灯,夜深人静,那还可以。这回在伦敦,某深夜某盏在数十年前住过那条街上的一盏街灯,久别重逢,像重遇故人,也挺有感觉。烛光?以前是看的,但烛光太会说故事了,这把年纪,那么浮浮楚楚、颤抖摇晃的故事还是少听点好。当然,最有感觉还是自己床边那盏床头灯,我与它一直长相厮守,这片范围不大却默默厮守的光,完全明白我心里的事,我俩那么熟悉,每天,每月,每年,这片光就在我的时间里,而我所有回到自己内心的时间,也都在它的光线里——假如有福气的话,那最大的福气或许就是最后一天我能在它身边从此阖上双眼。

  光透射到人的感受里去,感受就是活过的时间。就是。

而无论时间是长,是短,无论是留恋、是熟悉、是温暖过的,全都是一片片曾经浮现过的光。
  看住光,能够看到这点,一切也就全然透明了。

  如今又到岁末,倒真想好好重新设计一下室内采光。桌子换个方向。窗帘或许换个厚度。稍稍移动站灯,方向改变一下,风景换个角度——在办公室天天照旧还得乘上N年的人们,岁末至少换盏桌灯吧?别让日子每天连影子都同个模样。

  人生没得算。也因此无谓盲赶。年年岁末,人究竟用什么来衡量自己卖出去的和收回来的?

  什么“一寸光阴一寸金”?请别如此随便大减价。我身边这时每分每秒每时每刻能睁开眼看到的,皆专属自己光景,没标价也不能标价,我会找我自己喜欢的光源并随之向往。只有在我感觉舒服的光景下我才会待久一些。一寸金?阁下自己留着用。

  连植物,是的就连植物都懂得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光。

  说大自然无边神奇,不如说自然处处存着一份感悟力量。

  做人能做到泰然地活着,能确切感受到生命中的每一轮光景,并且能感觉到自己的时光时时刻刻就在自己身边,那就是真真切切地活着了。

  试试。没有太迟这回事。


可不是?越发觉得作者是懂得生活之人。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得了的。我?还远着呢。

Wednesday, November 17, 2010

手机小说 Vs 纸本书

又一则犹关电子书与纸本书的情意结的。作者是林仁余。我对这类题材很是在意,因自已,不,相信多位读书人,都面对这个难题吧。


  在手机上读完一部长篇小说,有长跑冲线的感觉。之前读了两篇短篇小说,杂志式的专栏评论什么的也经常消费,没什么感觉,为什么就是这小说觉得不同?开始时不看好,这任务不可能完成,小小屏幕,什么时候才能读完?翻过最后一页时禁不住叫了一声:欢迎来到手机阅读时代!(小小疑问,手机上的小说是算一部吗?)

  心里老怪怪的,有点歉意,好久没好好读完一部小说——那种纸本书,捧在手里能翻能折的。其实最享受的是读一半停下时,书页摊开,倒扣在桌上,“翅膀”双垂,随时等着你拿起来读,让它继续展翅的样子。手机上的小说是个app,聪明得很,关上时会记住暂停地方,下次打开时正是那一页。只是如果不打开app,手机虽握在手中,却没书的踪影。手机反正是带在身边,让它帮忙多装几本书几本杂志,随时阅读,当然方便,可是为什么老是怪怪?

  安妮·法迪曼(Anne Fadiman)在《书趣——一个普通读者的自白》中记述一个发生在她哥哥身上的故事。哥哥出外旅行,在旅店里睡觉前看书,倦了把书反扣在床头柜上倒头就睡。第二天出外,等回到旅店时,那本欲“展翅高飞”的书本已经合上,原先打开的那一页夹着纸条,写着“先生,您决不要那样对待书。”看来是收拾房间的服务员留下的。法迪曼于是说,爱一个人不止一种方式,爱一本书也不止一种方式,那名服务员主张的是优雅的爱;可是也有信奉世俗爱的读者,为了方便,把要读的书页撕下带出门,有的把书带入浴室厕所的,一切全从需要出发,“无论怎样对待它,都谈不上是亵渎神圣。狠命的使用不是不尊重,反而是亲密的表现。”

  电子书或手机书,现在如果聊起来,更多或许是哪个品牌好,谁的容量多,下载速度多快,屏幕亮度是否适中,还有哪家网上书局的书较便宜等等,很难想象有优雅爱和世俗爱的讨论。书本不仅可引发关于爱的程度的议论,法迪曼还说自己不时给书页加上“狗耳朵”,对书的犯下的罪行不轻。

  “狗耳朵”罪行我也是惯犯,良心发觉时,随手拿起一张卡片或小纸头作为临时书签。不经意的小动作,多年后翻开此书,一张车票,一个什么地方的入门票,一张写上几个未必还能辨认出来的字的小纸头,勾起许多往事。以前还流行在扉页上写下购书日期,甚至签下大名。有一回在二手书局里,看到旧书里竟然有朋友的签名及日期,捧着书,遐想许多,那年代流行的正是这一类书,原来他也属于那时代。

  前些时候朋友送来几本《南洋儿童》,童年常读的儿童读物,纸张发黄,颜色也有点褪淡,可是正是这些“不完美”才拉出许多记忆:窝在楼梯间小房间里读《南洋儿童》、《儿童乐园》、《世界儿童》,家人在远远的楼下,灯泡照亮的小空间堆满枕头被单,下午懒懒的味道,自己一个人的世界……书本的大小,或许真有学问,打开来,正好阻挡了周围其他东西,让自己埋进眼前的小空间——在车上,在咖啡馆里,躺在床上都一样,只看到书页上的字或图。

  早些时候还有人专门写书,教人如何在家里布置书房,这类书现在肯定过时。只是这也说明,书本不只是书本,也不只是阅读,爱读书的人都在家里布置了书房,让自己沉浸在一个书堆积起来的空间里。

  盯着手机小屏幕读小说,想的是这些陈年旧事。


我嘛,现在都是用电脑/iTouch/电话上网查阅字典,寻找旅游资料和其它时时更新的讯息。但小说,文学与漫画就一定是通过书页。除了翻书时的‘手感’之外,我亦沉醉于书本所散发出的独特气味,令人宁静舒适。哈哈.....

Monday, September 20, 2010

每個人都會老。。。。。

老不是問題,只要你做着自己喜歡的事。
美不是一切,它很浪費人生。
美要加上滋味,加上開心,加上別的東西,
才是人生的美滿。
~ 張曼玉

PS: 不虧是我的偶像。她是越來越有女人味。我的座佑銘是 I want to grow old gracefully. 與其花太多心力金錢去保養那終將老去的皮囊,不如花點心思做自己喜歡又有義意的事情上,偶而進修不讓腦袋空空,開開心心舒舒畅畅的過日子,這才不枉此行吧。

Sunday, August 29, 2010

你是否存在過?

今日从报章读到这篇短文却有所感触。我发现人总是无时无刻有意无意都在寻找自身存在的证明。介意心裡的那個他在不在乎你不也是想證明你的存在對他有多重要。写博文算是一种方式吧。


● 陈智成

如果人的活着就直接了当地等于是存在,不需要一再的证明“我存在”,我想,人可以活得很简单。而如果人人都可以适应简简单单的生活,也许日子会过得天天舒畅写意。当然我要说的不是存在主义之类的人生哲学,可是,实实在在的,人的一生,从一开始到结束,需要不断地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而生活。

  如果有人告许你,简简单单的生活是信手可得的,你千万不要相信。因为现代生活,人事烦琐的环境里,活得简单其实和过得奢华一样,须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去争取。简单的生活根本就不是一个任意的选项。除非你有办法清心寡欲,又有办法远离尘世,与人事隔绝,否则,简单的生活,纵使是短暂的抽离,也得付出昂贵的代价,普通一般人是难以享受到的。

  不管身属哪个社会阶层,很多人在他的一生之中,脱离不了一个困境,为了证明自己着实存在。对这些人而言,存在还不单只是需要举证,而且必须通过外在人事来举证。只有一再由他人证明我存在,才能表示我真正的存在。

  于是功名权力利益便成为最佳的存在证明。有了功名,则普天之下,人人知晓,我的存在,人世共证;有了权力,则发言如律令,众人闻而从之,我的存在,人不忤我愿而为证;有了利益更不消说,所有用钱财能解决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办不到的事几稀,存在的证明,连费口舌都不需要。

  于是,大家穷此其一生,为求让别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而活着,执著于不择手段叫他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绕了个大圈,到老之将至,才惊觉,他人证明你的存在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能间接由此证明他自己的存在。

  纯粹而言,存在是无需什么证明的。存在,就只需,自知量力、自食其力、无欺不诈、问心无愧,活得自在自得。


这谈何容易 ?

Wednesday, August 11, 2010

態度决定人生高度

今日早報副刊專欄《閱讀世紀》介紹了美國作家道蒂.比林頓 Dottie Billington 的《人生的關鍵是態度》Life Is An Attitude: How To Grow Forever Better 。覺得應是本不錯值得一讀的書。



道蒂成長於40年代,50年代初讀法律系大學畢業,婚後成為全職家庭煮婦帶孩子照顧做工程師的丈夫。到了她40歲時,孩子長大了,才邁出家門,開始房地產工作。50歲時,她决定回到學校讀碩士做研究,成了全班最老的學生。作者便把自己一生面對的問題,難題,寫成這本有論有述的書,並為讀者開列了46種簡單易行的方法,教大家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突破瓶頸,掌握如何面對人生和生活的問題。

我可是很佩服她的勇往直前。再過多幾年,錢存夠了,孩子長大並懂的如何自己照顧自己了,我也打算重回校園修讀一些需時2~3個月或半年的短期課程。



“人生的好壞,不是由命運決定,而是取决於心態,我們可以用積極心態看事情,也可以用消極心態。但積極的心態激發潛能,消極的心態却抑制潛能。”

“成長並不是一個目的,而是一個無止境的旅途,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極端的不完美。”


Thursday, July 29, 2010

电子书 Vs 纸本书

今天早報副刊刊了以下又一篇猶關电子书 Vs 纸本书的文章。作者为赵琬仪。

阅读风格的消费

如果用时装的生产概念来解释阅读品的生产,电子书无疑是得来容易,遗弃更易的大众化时装。

一个新的阅读时代正在进行。

你是否已经拥有了ipad或Kindle,或两样都有。

美国网上书店Amazon最新透露的电子书销售数据再次使人想象印刷书籍时代将近尾声的阅读风景。

Amazon称,Kindle电子书比硬皮书畅销。过去三个月,它每售出100本硬皮书,便售出143台Kindle。近一个月,数字继续攀高,每售出100本硬皮书,售出的Kindle则达180台。Amazon的创办人Jeff Bezos认为电子书的发展已达濒临点,近月的畅销作品,售出的著作电子版高达50万本,似乎说明了电子书的读者人数已增长到一定的普遍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所举例的作品,例如《暮城之光》(Twilight)系列属于青少年或年轻人的读物。

电子书吸引的是哪一类的读者?或者哪一类的阅读适合使用电子书?

如果用时装的生产概念来解释阅读品的生产,电子书无疑是得来容易,遗弃更易的大众化时装。对于买得起最新的电子玩意的科技拥趸,一本数码书少过两元美金,而且没有重量,不占地方,购买下载不太难决定。 

但是对于从小到大便养成了自成一格的阅读习惯的读者,有些阅读需要质感和重量,阅读经验才完整。线装书vs骑书钉装订,硬皮书vs口袋书,捧在手里,列进书架上,带来不同程度的实在感。

有些深深喜爱的作品,你是会买两个版本,平装的外带(随时可能丢失),精装的充实书架(个人阅读圣殿的收藏)。就像迷上的时装设计师,你会追捧他的主线,也会消费他的副线,甚至他和XXX跨界的限时发售。

一个希望作品传世的作者,会希望自己的作品什么版本皆备,电子版畅销,在目前反映了读者群消费科技的条件,到了大多数人阅读电子书的时代,那才真正反映了作品的大众市场。至于精装版本的受欢迎程度,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作品蕴含的手工价值,显示了作者在历史悠长的书坛所占据的地位。

热衷于消费阅读的书迷不会愿意见到印刷书籍死亡。书商也不见得乐意。英国报章“The Guardian”报道,针对Amazon提供的电子书销售数据,书商认为电子书虽然畅销,但是再怎么好卖,营业额还是不及传统的印刷版本。另一方面,硬皮书的销量在美国仍在增长,今年便增长了22%。

在电子书真的能赚大钱之前,一般书商不会全情投入在推销电子书的功夫上,传统出版仍是拼业绩的主战场。

撇开阅读的喜好不说,电子书真正的优势在于轻便。所以不难想象,做学问的研究人员乐见所有研究资料都数码化,篇目一目了然,找起来省事,随身携带毫不费力。

而像我这样的读者,出门得带本书,消磨等待时间;旅行至少带三本书,一本小说,一本散文,一本旅游指南。带一个ipad,三合一,甚至十合一都不成问题。但是回到问题的最根本,8G和20G的ipod的分别在于容量,在旅途上,时间只有这么多,50首歌已经能够娱乐你,也就不需要5000首歌的容量。阅读同理,贵精不贵滥,两个星期的旅行,最多能读完两本小说,一本散文,带着上百个选择的电子书,还要浪费时间搜索,十分无聊。

还有,电子书少了悦目的封面,芳香的纸张,有温度的质量。无色无味的玩意,吸引人之处来自它的实用性。而有些阅读,它的价值非实用二字可包含。捧着电子书和捧着一本paperpack,在公园阅读、小睡、等上火车;送给需要阅读慰藉的朋友;在晚上熄灯前,把书放在案头,明晚继续。

两组画面,在追捧手感幸福的现代生活,选择清晰可辩


后面这一句正正切中了重点。

Wednesday, July 28, 2010

我不是完美小孩

喜歡幾米這本新近出版的繪本裡的格言:


不要害怕完美,因為你永遠達不到它。
Have no fear of perfection, you'll never reach it.
~ 達利 Salvador Dali/西班牙畫家

為了追求更好,我們毀損了原已夠好的。
Striving to better, oft we mar what's well.
~ 莎士比亞 Shakespeare/英國作家

如果這世界完好,
一點問題都沒有,
我們不就無事可做了。
If there was nothing wrong in the world,
there wouldn't be anything for us to do.
~ 簫伯納 George Bernard Shaw/作家

完美有一個重大缺陷。
它往往是無趣的。
Perfection has one grave defeat.
It is apt to be dull.
~ 毛姆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英國作家



完美的大人都是小孩
大人天天哭窮,卻天天購物。
大人整天抱怨時間不夠用,
卻花很多時間看電視。
大人常常喊累,卻花很多力氣對政府生氣。
大人只會管小孩,卻從來不好好管管自己。
如果我變成大人,一定不要跟他們一樣,
如果會跟他們一樣,我就不要變成大人 .....

(rough translation)
Adults always complain that they are poor,
yet they go shopping every day.
Adults all day complaining about lack of time,
yet they spend a lot of time watching TV.
Adults are often tired,
but spend a lot of effort to get angry at the government.
Adults only like to control children,
but never have a good look at their own self.
If I turn into an adult, i don't want to be like them,
If i would become one of them, then I do not want to be an adult .....

Tuesday, July 20, 2010

一路走來


有關童年:
這是個沒有選擇的城市,長大了的我們只會越來越單一,單一的生活模式,單一的思想,單一的娛樂,連快樂哀愁都那麽單一。然而,童年是我們最活潑新鮮最充滿可能性的黃金時刻,我們什麽都是,什麽都可能發生,沒有人能輕易對孩子宣判他的未來 Impossible 或者 Never。那是我們早已遺忘了的,卻同時是最幸褔無垢的時光,但我們卻渾然不知它早已逝去,還在苦苦追尋。

有關遺憾:
遺憾之所以美麗,很多時候都因為我們克制。

有關走路:
所有動人的愛情,開始的時候,都由走路開始。因着某些原因,兩個人,並肩走一小段路,或者順路一起走到車站,或者是剛好在下個分岔口告別,總之,也必須有這麽一段助跑的路,才能讓愛情順利起飛。
即使起初沒什麽的兩個人,也會因為常常一起走一段路而慢慢變的親密,對方不僅是路伴,同時也是沿路的固定風景之一,一旦不在,就會失落起來。要是喜歡一個人,更會努力爭取送對方回家,陪對方走一段路的珍貴時光,你總會嫌平日太遠的車站忽然變得太近,責怪交通燈太快變綠,自己的腳步太快。
要是你跟一個初次約會見面的人不拾得分離,說好離開了,一起走到車站,卻在車站前兩人猶豫靦靦,然候輪流在下一個與再下一個車站前說不如多走一跟站,再一個站,那麽,你們一定可以成為並肩走上人生一段路的情侶。

Monday, July 5, 2010

今天,現在

漫畫《天空聖龍》裡的一短話:


明天是否會跟今天一樣還能活著,
下一秒心臟是否還會跟現在一樣跳動,
其實就連我們也無法知道,
無所事事的過活,
等發現的時候糊里糊塗的死去,
比起這樣,
知道自己剩餘的生命有限,
盡量去做自己應做的事的那一位,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
是幸褔的。


簡單來說,不就是教你 Live Every Day As If It Were Your Last. 很是貼近我目前的心情寫照。

Sunday, June 27, 2010

{Quote - 06。27}

“這世界確實有幸褔這回事,但絕不是花錢買得到的。
幸褔也不是別人能給你的東西,非得自己去創造。
「知足者褔」這句話,其實滿深刻的。”
~ 新井一二三的《沒有了鮪魚,沒有了奶油:你無法想像的日本》

Sunday, June 13, 2010

六月新書

昨日去了 Kinokuniya,買了以下幾本書。

沒有了鮪魚,沒有了奶油:你無法想像的日本
作者:新井一二三
出版社:大田
ISBN:9789861791746

好大程度是受漫畫影嚮,我一路來對日本的方方面面都感興趣。所以對日本非常熟識的新井一二三,湯禎兆和李長聲這幾位作者的書我便愛看。

一路走來
作者:王貽興
出版社:日閱堂出版社
ISBN:9789888026234


草食男與肉食女
作者:王貽興
出版社:日閱堂出版社
ISBN:9789888026289



男人不夠 Gentlemen 女人不夠 Feminine
作者:王貽興
出版社:日閱堂出版社
ISBN:9789888026227





並無留意過王貽興的書。原來他不是什麽新手,也已出過好幾本書了。第一眼注意到的是他的書籍裝幀非常搶眼。翻閱《一路走來》時入眼的一段簡潔文字便讓我頗有好感 :

我喜歡的,
從多年前遇上第一眼開始,
就已喜歡上了。

Footnotes


目前正在讀香港新進作家唐睿的第一部小說 Footnotes。這是一部以火災倖存的男童黎軍重回早已清拆的徒置区,引起過往恍恍惚惚,虛虛實實的記憶,反映了當時貧窮年代的生活。

喜歡以下幾段文字:

名字是一樣奇怪的東西
你就是把它改了
換成另一個
原來的那個
還是會默默地跟著你
像影子


心想,問一個傻人另一個人是不是傻,
我自己是不是也有點傻?
但轉念一想,
或者正因為都是傻人,
所以他才是最好的人選告訴我誰傻誰不傻呢?


~ 18/06/2010 ~
昨天讀完。最後補多一句 :

活著或許並不是在於長短,
而是在於曾經讓多少的事物穿透自己進入內心


Sunday, May 23, 2010

小小 Update

抱歉抱歉。最近實在忙不過來,無乜精神寫博文。不知不覺竟然荒廢了將近一個多月了。該罵!

不過這段期間也沒看了多少書。唯一看完的僅有業兆言的品書筆記《看書》。另斷斷續續的讀著掃紅的《尚書吧故事》與胡晴舫的《濫情者》。《尚書吧故事》屬輕鬆小品,尚可一次過讀好幾篇不覺累。《濫情者》則不行。書裡各篇都讓人必須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一番才有所領略,不適宜快讀。加上心神不能集中,我是讀了等於沒讀。終只能擱一擱。偶而又轉換頻道瞄一下英文書的我,倒也在東拼西湊之下消化了十幾本漫畫。

暫時就是甘先。



一些《尚書吧故事》裡的感言:

人生最甜的是有夢可做,最苦的是夢醒來無處可去。

有些事情是不可以承認的,那會泄掉最後一口氣,再也起不來。

Saturday, April 17, 2010

走进书店

这是今日联合早报副刊一篇关于书店Vs电子书的短文。作者为林仁余。


莎士比亚书店是关于书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呀,书店如果不只是买书的地方,电子书流行起来又怕它什么呢。

  电子书流行起来,我本来就爱玩电子小玩意儿,当然也想要,只是mp3里收了好些有声书没听,如果有了电子书,该是同病相怜吧。

  家里还有好些没读完的书,现在上书局不得不节制,反而少了快读的压力,这本那本读一读翻一翻,随时放下拿起。书少买了,书局却还是照逛。谈起电子阅读的威胁,除了纸本书籍的命运令人担忧,冲击更早更大的应该是书局。不管怎么样,纸本书一定会存在,可是买书的人少了,书店作为一门生意,尤其是大卖场式的营业模式很快得经受考验。城里一家大书店不知道怎么的,最近场面不再意气风发,每次走过时,难免担心它是不是就快走人了?

  10年前的好莱坞电影“You've Got Mail”,以邻里的性格小书店被连锁大书店吞食作为爱情故事的背景。Meg Ryan饰演的女主角继承母亲经营了几十年的温馨书店,以前那是街坊生活里不可缺少的小店,可是当隔街来了大型连锁书店,小店的生意就岌岌可危。才不过10出年光景,现在如果翻拍,非得张罗新情节不可,演连锁书店老板的Tom Hanks肯定风流倜傥不起来,哪还有时间写电邮泡妞,因为现在轮到他的大卖场式的书店面临危机。

  当时看“You've Got Mail”没有特别受感动的原因之一,是女主角的那家小书店并不吸引人,看来只是搭起来的场景。侯孝贤的日语电影 《咖啡时光》里也有一家旧书店,着墨不多,可是镜头里它总是浸在玻璃窗户透进来的阳光中,明静又温暖,一看就想踏进去。常上书店的人都知道,逛书店不纯粹只是买书的行为而已。电影“Before Sunset”开场的那家书局也一样,四壁书架满满的书,空间不大,作家新书推荐会,只能坐十来个人,女主角迟到,就站着听。男主角说着说着,一抬头,几年失去音讯的女朋友就站在那些老老旧旧的书本前。画面上这书店,嗅不出有布景的味道,应该是真有这地方。互联网无远弗届,花了一些时间,果然找到这书店的地址,原来是巴黎著名的莎士比亚书店。

  “到了巴黎,最想去的地方不是埃菲尔铁塔,不是圣母院和罗浮宫,而是莎士比亚书店。”人家这么说或许不夸张,它之所以让一些人有朝圣的冲动,是因为1920年代至1940年代的那家原版的莎士比亚书店。海明威在《流动的飨宴》里写到这家传奇的书店:“那时候我没有钱买书,只好到莎士比亚的租借图书馆里借书。……在那条寒风凛冽的街道上,这是个温暖舒适的好去处:冬天升起一座大火炉,屋内桌上节架上堆满了书。……我第一次去书店时很羞怯,因为没有足够的钱加入租借图书馆。她(女店主)跟我说,我可以等有钱时再交保证金,且帮我填了一张卡,说我想借几本书就可以借几本书。”莎士比亚书店除了是许多作家常去的地方,最著名的是为乔艾斯出版了《尤利西斯》而青史留了名。

  有人说,莎士比亚书店是关于书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呀,书店如果不只是买书的地方,电子书流行起来又怕它什么呢。


可不是吗?买纸本书的人无可避免的会越来越少,但书与书店是不会消失的。其有其存在价值,就看你如何去经营了。


“You've Got Mail” 里名为 The Shop Around The Corner 的小书店便是现实中的 惊奇书店 Books of Wonder。位于纽约下城的惊奇书店是全美极其知名的儿童书店兼出版社,里面除了一般的儿童书之外,还有值得收藏的绝版老书 。



至於《咖啡时光》里的旧书店則是在日本東京出名神保町古書街,以买卖映画演剧戏曲相关的専門古書店矢口書店 トップ

莎士比亚书店就不用我多介紹了。當年去巴黎也特意去朝圣了一番。很喜歡那有點雜亂無章絕不造作的店面。二樓那間超小號的打字室就讓人印象深刻。可惜書價並不便宜,盤川羞澀不敢亂花錢,只好要了本定價5歐元(都要10多新幣)的小書並蓋了書店的名章作紀念。

Monday, March 22, 2010

三月書單

二月中在當當網下單的書已收到了。可惜其中一本,谷林的《上水船甲集》竟然臨出街時才發現沒貨,氣煞人也。只好等緣份到來咯。

《上水船乙集》
作者:谷林 著,止庵 编
出版社:中华书局
I S B N : 9787101071528


《去日苦多》
作者: 杨宪益 著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I S B N : 9787543655584 (精装)












《晚窗偷读》
作者: 流沙河 著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I S B N : 9787543655577 (精装)


《夜雨书窗》
作者: 杨小洲 著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 S B N : 9787807612605 (精装)











《搜书后记》
作者: 谢其章 著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 S B N : 9787807612308 (精装)


《沽酌集》
作者: 止庵 著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 S B N : 9787807612414 (精装)












《快雪时晴闲看书》
作者: 杨小洲 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 S B N : 9787101068344 (精装)












另加一本胡晴舫的新書《濫情者》。讀過她的前作《辦公室》,欸,挺不錯的,每一字一句都能體會辦公室的酸甜苦辣。

其實,這個星期因工事方面太煩心太瑣碎而拿了兩天假‘逃工’。加上星期六日,我足足休息了四天。趁機帶阿B去 Orchard Road 逛街看電影住旅館最後去久暐的動物園看北極熊,順道慶祝自己牛一,亦在 Kinokuniya 買了幾本英文精装書和這本《濫情者》當作禮物。雖然過後會為此次花錢如流水稍為感到肉痛,但轉念一想,偶而寵寵自己,做做散財女子也不賴。最後一天則整日待在家裡,甚麽都不做,只專心追看完《失物之書》與盯著天花版發發呆。

讓自己有空發發呆是好的。 Enjoy doing nothing 就是一種境界。

女人如書

近日書友馬吉有篇《女人如書》的短文,是關於胡洪俠《書情書色》書裡說到許多書痴愛將女人比作書。

比如:
如書的女人,有的文筆優美,內容豐富,一書在手,開卷有益;有的卻廢話連篇,主題不清,讀了半天竟不知所云。有的女人彷彿經典作品,篇幅不長,字數不多,卻耐得住再三品味;有的雖長篇大論,卻格調欠佳,粗俗乏味,令人不忍卒讀。又有人說,女人可千萬別是一本說明書,從頭到尾盡是些功能介紹、使用方法、注意事項、故障診斷之類,閱讀起來難免枯燥無味。
(的確有趣)

小女孩是玲瓏的漫畫書,稚氣天真,又充滿孩提的妙語連珠,讀來不由得心疼那份與生俱來的乖巧與聰慧;二十歲的女子是仄仄平平的詞曲小令,嬉笑於眉間,動情於眸中,和着雷同的曲,填着不一樣的詞;三十歲的女人是散文,字裏行間流露着《高山流水》的清新並伴着《二泉映月》的浪漫,需要細細品讀……
(雖然本人是覺得有點兒一廂情愿.....)

我倒是想起董橋也有以下一段書如女人的妙文 :

字典之類的参考書是妻子,常在身邊為宜,但是翻了一輩子未必可以瀾熟。詩詞小說是迷死人的艷遇,事後追憶起來總是甜的。又深又長的學術著作是半老的女人,不打點十二分精神不足以深解,有的當然還有點風韻,最要命的是後面還有一大串注文,不肯罷休。至于政治評論、時事雜文等集子,不外是青樓上的姑娘,親熱一下也就完了,明天再看也就不是那麽回事了。

都蠻貼切的。非常感謝馬吉的厚道。身為女人固然不喜歡被男人比作衣服什麽的這類消遣物。我還記得香港電影《最佳拍檔》(但不記得是哪一集)裡麥嘉就說過:“兄弟如手足,老婆如雞粥,未吃就心郁郁,吃佐就唔想郁,吃得多变白粥“。聽過笑笑也就算了,不必認真,更無需與之一般見識。我最討厭的反而是這句什麽「女子無才便是德」。真個岂有此理!古代中國傳統男尊女卑沒什麽好講,那時中國男性看不起女性, 認為女性只可留在家里相夫教子,不可外出拋頭露面啦,不須有學問啦,一大堆廢話。今時今日女性大多已經濟獨立,有見識有智彗,沙豬們就該收嗲啦。

至於馬吉友的提議,教我何不來段男人如...(“茶叶渣”?)。我不敢。不過不仿讀一讀「男人如茶 是用来泡的」。還有一篇「男人如書」的也有趣。例如:“已婚的男人犹如一本借来的书,为着一刹那的欣喜捧在手里,越读越精彩,越读越感动。突然被告之,借期已到,不还定罚,仍觉余味无穷,依依不舍。照样买回一本自己的,却觉已不像是那一本!叹曰:书是别人的好。” 哇哈哈 ^_^

Tuesday, March 16, 2010

某個星期日




太陽晒到屁股了,還不起身。

Saturday, March 13, 2010

日下書事



忙還是忙的,可每晚都必花一兩個小時追讀李長聲的《日下書》Eye On Japan's Book Business 至零辰兩三點眼皮實在睜不開才肯罷休。皆因好看。作者文筆温润风趣,诙諧幽默,讓我讀的津津有味。

这本隨笔是講日本書業界的方方面面。从著書到出版,从編輯到作者,乃至作家的收入,書評的種類與潛規則,書價的算定,文學獎的緣起,和我的心頭好 - 漫畫是也,都有論及。除了可一睹日本的文坛風采,亦讓人受益良多。

比如“文庫”与“新書”的分別。之前我都認定“文庫”不就是等同英語書界所謂的平裝本或簡裝本 paperback,雖不完全正確但也不能算錯。原來“文庫”是以改版重刊古典文學等作品為主。重要的是選書精良,價廉,屬長年備貨銷售的出版物。教養主義為主的岩波文庫,現代文學為中心的新潮文庫,名著辭典為主的講談社學術文庫,個人全集為中心的筑摩文庫,各家各具特色。 品评各家商法,改造社在關東大地震後的1926年开启了“元本时代”(一元一冊),掀起出版本界革命;而後是“出版社暴君”角川春树将文庫如化裝品“时尚化”,涉足影視界,並大舉將推理小說文庫化,終於打碎“文庫是古典寶庫”的神聖形象;文庫書目事至今日已擠滿了流行時髦作品。連‘生鮮’作品也開始加入本是‘罐頭’的文庫。而“新書”則是指大約四十開大小的 (17 x 10.8cm),內容較為輕松的叢書。岩波書店在1938年印行的“新書”便是受到英國《塘鵝叢書》Pelican Book 的啟發。《塘鵝叢書》與早兩年的《企鵝叢書》Penguin Book 都是被譽為觸發“世界出版革命”的簡裝本叢書的始祖,英國出版商 Allen Lane 開創的。“新書”原本是以哲學,思想,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內容為主,後來小說也加入此陣容,現在差不多任何門類的圖書中都有“新書”的身影。此刻已步入輕薄短小的世代,好些圖書都跳過“単行本” (精裝本) hardcover 這一關而直接出“新書”,或者 e-book 吧。

提到漫畫,我的精神為之一振。想不到作者也涉足此領域。我能夠理解為何日本漫畫在日本國外也越來越受落,為什麽一個从小學到大學,一路看漫畫成長,如今年過四十多歲依然不撒手。奉勸各位不要再如此無知,別把漫畫當成是小孩子的東西。漫畫,跟鉛字書電視電影等一樣,也不過是種媒界,僅僅是表達的形式不同。鉛字書是用文字,電視電影顧名思義是影與音,那漫畫是圖與字。知識,娛樂,時事,體育,職場,科幻,推理,鬼怪,歷史,言情,勵志(喪志?),暴力,色情,葷的素的,好的壞的,拜託!各媒界都有。日本漫畫勝在題材包羅萬象,什麽都有,you name it, they have it。反觀英美的 comics 或香港的公仔書多數不是打打殺殺的便是什麽救世英雄的有限公司。電影拍攝講究分鏡注重構圖,那漫畫亦然。除了要有屬於自己的畫風,日本漫畫家在分鏡與構圖方面可落足功夫,絕不是蓋的。

作者在後記說到清人石龐天曾曰:人生有三樂,一讀書,二好色,三飲酒。我不好色但好攝,我還蠻愛喝的,啤酒烈酒偶而佔那下下,書跟漫畫肯定繼續在看。該知足的。

Tuesday, March 9, 2010

近日得書

星期六与老朋友在百胜楼书城叙旧时,不忘逛书店,也买了几本书。

- 李怡平的《桐花似飞雪:旅台散记》 ,出版社: 胜利出版公司
-《童年》- 紙上紀錄片系列,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杨小兵拍攝的黑白照很好看)
- 伍立扬的《幽微处的亮光》,出版社: 三晋出版社




Friday, February 26, 2010

《聽櫓小說》


新年从初一至今日都過得有夠瞎忙的了。排隊輪流着和親人朋友同事拜年外,就工作堆積如山。這件未完,另一件便插進來,東推西擠,最後件件都在等消息。唉.....

晚晚做到十一二點是常事,回到家已累得趴下。王稼句的讀書隨筆集《听橹小集》便只能在睡前的一到半個小時斷斷續續,有一下沒一下的讀着。喜歡的章節有“说旧书”,“新扬州画舫录”和“说止庵”,教我長知識的“書船”和“筆航”,並引起收購欲的“《弱水書話》序“。《弱水書話》(2008)的作者是黄岳年,出版社是中國文史出版社。我在當當與卓越網都找不到此書。反而在孔夫子找得到。毛邊簽名本要價300人民幣。想買但念及匯款的種種麻煩就不禁打退堂鼔。待他日有空去中國銀行新家坡分行開個戶口方便轉帳才能如願了。暫時先擱着吧。

黄岳年這本書,書名改了又改,最後才定為《弱水書話》。弱水自然是水淺的意思,王稼句認為作者以此為題,就是他在作書卷裡的泛游,那水並不深,故而得來也淺,這是他的自謙。還有另一個解釋,就是取“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的意思。出自《紅樓夢》第久十一回,在瀟湘館裡,黛玉問寶玉:“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么样?” 寶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 寶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 黛玉道:“水止珠沉,奈何?” 寶玉道:“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 此从男女之間信誓旦旦就開始用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套话了,表示對感情專一。

也就是說,對書像對愛情那樣,忠貞不渝,一往情深。

可,過了“《看書瑣記二集》自序”,後面屬較長篇的幾章我實在無精神耕下去,只好擱一擱。

Saturday, February 20, 2010

收到了。。。。。


兩日前終於收到一月購買的書。共11本。即開心又憂慮,不曉得幾時才可一一展讀。暫時就先欣賞其中兩部榮獲“2009年中國最美的書”的裝幀設計吧。我最喜歡《失物之书》可拉開成一大張海報的書封。設計者為友雅。那黑白線條插畫讓我想到旅歐畫家冷冰川的作品,雖然風格截然不同。





《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






Monday, February 8, 2010

虎年集體回憶紀念撲克


人生有幾多個12年!?

cuson繪畫,54張回歸12年大事回顧精美插圖啤牌,一月起已在7-11便利店開始售賣,每副港幣30蚊,絕對值得買返副收藏。(我比較貪心,所以要兩副。:-)

點解是12年?原来12年前嘅虎年剛好經歷香港回歸,幾名設計師遂合資組公司,推出呢副名為“虎年集體回憶紀念撲克”嘅啤牌,用54张牌記載呢12年香港人嘅集體回憶,等大家一邊玩牌,一邊回顧呢幾年來嘅社會大事、經濟起伏、巨星殞落和體壇盛事。據知最初選出逾60件大事,但部分無奈要落馬,當中最不舍是要將艷照門事件踢走,因不知是否有法律問題。的確可惜。






靓吾靓?都要多謝書友馬吉。如果無佢幫忙叫街坊出城搜購,同我弄到兩副,我邊度得以收藏呢?就趁此祝馬吉,吉嫂與BB珀熙新年快樂,年年有余,虎虎生威。P/S : 知道你呢幾日因郵寄出問題吾係幾 happy,希望你早日收到書。

Friday, February 5, 2010

新年快樂!


提早恭祝大家新年快樂。過個大肥年!

Sunday, January 31, 2010

遲來的讀書單

其實這兩個月內都是輪替的看完三本書。它們是庄信正《文學風流》,止庵《茶店說書》與黃裳《插圖的故事》。


《插圖的故事》的插图,指的大多數是明清时期戲曲、小說等通俗讀物或个人私刻書籍裡面,穿插其中的木刻版畫。但在過去,“上等社會”的士大夫們則認為版畫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東西。民間卻相反,他們對木刻版畫不知有多喜愛。黃裳说的就是这些木刻版畫背後联系着的舊社會的生活面貌,風俗習慣乃至故代名物。這些故事的篇幅都不長,内容也相對獨立,隨便挑選一篇单獨来讀均可。我便是如此個讀法。


《茶店說書》該是作者止庵的讀書心得吧。‘为什么读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纸房子》与读书’,‘“失落的书”扑遗’,和‘話說出版社’這幾篇尤其看得津津有味,對正謂口。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 (Penelope Fitzgerald) 是英國作家,我讀過她的《書店》(The Bookshop)。《書店》
是一个關於“書店”的、近乎悲情的小說。女主角 Florence 守寡後决定在一个小鎭上开家書店。但是,小鎭上的人們似乎对這個書店充满了排斥甚至敵意,最終連那個在書店打工,圖書分類做得蠻好的小姑娘 Christine,也對所有關於書的東西充满了怨恨。随着惟一支持書店的 Mr. Brundish 的去世,書店也因此凄然關閉。讓人感嘆的是連一個小鎭都容不下一間小小書店。沉重的《紙房子》(The House of Paper by Calrlos María Domínguez)也已看了。這是個詭異離奇的故事。關乎一位“嗜讀者”,倾其畢生精力財力購書藏書的愛書人,因一場大火把他精心泡制的索引燒掉了,變成完全無法找到大部分藏書的正確位置,甚至哪本書當初擱進哪個書架也完全沒了主意,最終發了瘋用自己珍藏的愛書抵作磚頭,筑起了一座“紙房子”。止庵就道出了此書所要表達的讀書的真諦。可惜這讀書之最高境界,實非我輩“讀書人”(如果我還算是的話)所能及,我也認了,只能心向往之。後面兩篇提到的書,失落的書 (The Book of Lost Books by Stuart Kelly) 與 李長聲的《日下書》我還沒拜讀但已下單定購,等書寄來。


《文學風流》讀起來則趣味央然。
‘宝库’ -- 默瑞負責編纂《牛津英語詞典》裡所收例句的一些趣聞。
‘百科全书’ -- 有關阿根廷文豪博爾赫斯 (Borges) 對百科全書的鐘愛。
‘懂不懂’ -- “一本書被認為難懂絕不證明是什麽缺陷,或許倒正是作者的意願。” 你同意嗎?喬伊斯 James Joyce 的《尤利西斯》和《芬尼根還魂》就出了名的難啃,沒多少人能耐着性子將它讀完。連喬伊斯專家廷德爾都奉獻了近三十年才完成《芬尼根還魂》的導讀。
‘偽大作家’ -- 法國出了個大偽作家。本名不祥,在修道院受教育後自稱為一日本基督徒;其時也沒人看到過日本人是什麽樣的,就只好由他。而他“作工”挺好,日常煞有介事,還自創了日本宗教儀式。而後他去法國加入一支蘇格蘭部隊,駐軍教士看破其底細,兩人便同流合烏,叫他冒充臺灣人。兩人去倫敦還很受敬重。他用自創的“臺灣文”編了教義問答集獻給一位教主,繼後又發表《臺灣通史》。一時聞名遐邇,甚至還受聘去倫敦大學教授一批年輕人學習這一語文。好彩最終被人揭穿西洋鏡,不然真的危害眾生。
‘数’ --我對數字是蠻有興趣的。這篇提到但丁的杰作《神曲》便充滿奇數‘9’。《新生》首句第一個詞是‘9‘,次句又出現兩次,在全書短短幾十頁內達二十二次。小說主人公列出全市六十位美女,“奇跡般”第9位恰好是貝阿特麗絲 Beatrice。33得9,因此3也是奇跡。據知但丁9歲邂逅貝阿特麗絲,9年後二人初次打招呼。他開始寫《新生》時年27,亦即第3個9年;該書3年脫稿。還有還有,《神曲》分位3部,每部含33卷,總共99卷 - 首部《地獄》多出的首卷是序詩,合成100卷,100由10乘10而來,而10被視為完美數字,因為它是3位1體乘3再加1的結果(‘1’代表上帝)。 ‘9’也是我的行運號碼。你說巧不巧?